多方面豐富產品供給:提高一老一少保障力度
為促進人身保險擴面提質穩健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保險保障需求,更好服務民生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豐富人身保險產品供給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尤其強調了普惠、健康、養老以及區域保險等四大領域,以及7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兒童、低收入人群、新業態從業人員、軍人、以及特殊崗位等六類人群。
《意見》同時提出,加大信息科技投入,通過科技賦能,降低產品成本、創新供給渠道、拓展服務深度,努力實現定價更科學、投保更便利、理賠更及時,充分滿足消費者多元化保險需求。促進互聯網保險穩健經營,豐富數據信息來源,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應用,配套開發適應各類場景且符合精算原理的人身保險產品,真正實現數據驅動業務發展。加大科技引領作用,提高線上全流程服務能力,實現與線下服務有機融合。
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保障需求
銀保監會相關人士指出,近年來,人身保險行業持續轉型升級,服務民生保障能力明顯提升,產品數量不斷增長。但產品“同質化”情況嚴重,產品供給覆蓋面不夠廣,風險保障功能尚未充分發揮。為進一步豐富優質人身保險產品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保險保障需求,更好服務民生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銀保監會發布了《意見》。
據悉,《意見》制定主要遵循了三個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深化改革。
首先,發展滿足人民需要、符合保險業發展規律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加強民生領域保險服務,持續提供多層次、廣覆蓋的保險保障;其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回歸保險保障本源,順應保險消費升級新趨勢,推動科技創新與保險服務的緊密融合,穩步提升人身保險產品供給質量;第三,優化市場發展環境,推進人身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進一步壓實保險機構主體責任,建立完善產品開發體制機制,增強企業活力和產品創新動力。
提升人身保險產品供給能力
《意見》共十二條,主要在豐富人身保險產品供給、提升人身保險產品供給能力兩大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在多領域豐富人身保險產品供給方面,《意見》支持保險機構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提供適當、有效的普惠保險產品;創新發展各類養老保險產品,探索將長期護理責任、風險保障責任和養老金領取安排與老齡照護、養老社區等服務有效銜接;立足長期健康保障,提高重大疾病保險保障水平,支持健康保險產品和健康管理服務融合發展;提高投保年齡,對有既往癥和慢性病的老年人群給予合理保障,加快開發老年人特定疾病保險,加大對兒童先心病、罕見病等的醫療保障;提高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等特定人群風險保障力度,鼓勵開發區域性人身保險產品,為不同區域的人群提供意外、醫療等各類保險保障。
《意見》從四個方面提升人身保險產品供給能力,即強化責任擔當,要求保險機構優化產品開發管理機制,探索分級分類管理,有效改善產品供給質量;加快數字化轉型,配套開發適應各類場景且符合精算原理的人身保險產品;加強行業基礎研究,合理劃分不同人群風險等級,探索制定各類行業標準發生率表;改革產品監管機制,建設產品智能審核系統和登記管理機構,發揮第三方機構服務監管作用,提升信息化水平和監管質效,強化屬地監管優勢,形成上下聯動的監管合力,防止“偽創新”“亂創新”,保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
明確要求提高特定人群保障力度
銀保監會明確要求提高特定人群人身保險的保障力度,尤其是7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兒童、低收入人群、新業態從業人員、軍人、以及特殊崗位等六類人群。
《意見》鼓勵支持保險機構進一步提高投保年齡上限,加快滿足7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保險保障需求。適當放寬投保條件,對有既往癥和慢性病的老年人群給予合理保障。科學厘定產品價格,簡化投保、理賠流程,積極開發適應老年人群需要和支付能力的醫療保險和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產品。加強老年常見病的研究,加快開發老年人特定疾病保險。
對于快遞員、外賣員等新業態從業人員,《意見》鼓勵保險機構積極發揮商業保險補充作用,與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加強銜接,充分考慮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和各種靈活就業人員的工作特點,加快開發適合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和各類意外傷害保險產品,提供多元化定制服務。支持群眾體育運動和體教融合,提高體育運動意外傷害保險保障程度,探索開發學生校園運動意外傷害保險、學生冰雪運動意外傷害保險等產品。
《意見》同時鼓勵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滿足軍隊特殊商業保險需求。研究開發滿足特殊環境、特殊崗位工作人群風險保障要求的保險產品。鼓勵開發區域性人身保險產品,助力區域發展,滿足自貿區、自貿港差異化風險保障需求,為不同區域的人群提供意外、醫療等各類保險保障。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新聞排行榜
-
2021-10-18 08:15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新聞熱門推薦
-
2021-10-18 08:15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