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的“腳步”愈近 下一代車載雷達“爭奪戰”悄然打響!
隨著自動駕駛的“腳步”愈近,下一代車載雷達的“爭奪戰”悄然打響。在這個領域,關于“4D毫米波雷達究竟能否完全替代激光雷達”之辯從未停止。
近日,在恩智浦召開的毫米波產品線溝通會上,4D毫米波雷達成為焦點之一。其實,自去年以來,隨著一些零部件供應商和科技公司陸續發布相關解決方案,4D毫米波雷達開始走到聚光燈下。有觀點認為,目前,4D毫米波雷達市場初具雛形,行業或將進入“量產紀年”。
企業看好前景爭相布局
2020年,Waymo宣布在第5代自動駕駛感知套件中推出4D毫米波雷達。同年,大陸集團推出了首個4D毫米波雷達量產解決方案,并表示寶馬將成為首家搭載的車企。在2021CES上,4D毫米波雷達也聲勢不小,諸多廠商紛紛攜產品亮相,恩智浦、德州儀器、Mobileye等企業陸續推出或更新4D毫米波雷達方案。去年,安波福亮相了下一代L1~L3級自動駕駛平臺,聲稱其傳感器套件就包含了4D毫米波雷達;采埃孚表示,從上汽集團獲得4D毫米波雷達的生產訂單,2022年正式供貨;博世在中國市場首次對外推介第5代雷達至尊版,即4D毫米波雷達。
在國內市場,華為在2020北京車展上展示了其4D毫米波雷達;2021年,華域汽車表示,完成了4D毫米波雷達的自主研發,計劃當年四季度量產;今年4月,威孚高科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4D毫米波雷達已實現樣品銷售;除此之外,還有楚航科技、保隆科技、幾何伙伴等自主供應商也開始發力。
“我們非常看好4D毫米波雷達的前景,這是行業發展的大方向,未來幾年市場會迅速增長。”德州儀器中國區嵌入式產品系統與應用總監蔣宏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作為幫助實現更高程度感知的第一步,毫米波雷達至關重要,而4D成像功能的數據輸出和攝像頭系統,實現了多傳感器的融合再觸發,所帶來的是感知系統的質變提升。
“2020年至今,4D毫米波雷達在各級別自動駕駛上均有應用案例落地,得到了產業與資本兩方面的關注。”威孚高科雷達技術專家屈操表示,智能化趨勢已經確立,全球各大車企都在全力備戰高級別自動駕駛量產,將加速驅動攝像頭、雷達等傳感器市場規模的增長,與此同時,市場對傳感器感知性能的要求大幅提升,尤其L3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更需要4D毫米波雷達。他認為,4D毫米波雷達市場前景廣闊,是傳統雷達傳感器技術迭代和創新突破的方向,有望早日替代傳統毫米波雷達加快車端的滲透。
中金公司預計,至2025年,中國車載4D成像雷達市場規模在悲觀、中性、樂觀情況下有望分別達到1.9億、3.6億、5.4億美元,2022~2025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34%、64%、88%。
助自動駕駛邁向“場景全能”
在過去的數年時間里,毫米波雷達逐漸成為了ADAS的標準配置,但面對L3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來說,傳統產品的短板逐漸顯露。
據介紹,相比于傳統毫米波雷達,4D毫米波雷達在具備探測距離、水平角度及速度三項參數的基礎上增加了高度信息,實現了距離、方位、高度和速度的信息感知。“4D毫米波雷達攻克了傳統2D毫米波雷達的弱點,也能夠提升角度分辨率。它在原有毫米波雷達基礎之上,又實現了對縱向空間的感知,能更好地解析所探測到障礙物的輪廓、類別及行為,從而細化不同場景下對汽車的控制,可顯著提升系統性能。”蔣宏介紹道。
“4D毫米波雷達有針對性地彌補了傳統毫米波雷達的性能短板,不僅是3D的升維,也帶來了探測精度、靈敏度、分辨率和性能的全面升級,給予自動駕駛更高的安全性,有望使毫米波雷達成為自動駕駛系統中的核心傳感器之一。”屈操進一步表示,4D毫米波雷達與其他傳感器融合或結合后,感知能力的增強可以解鎖出更多功能場景,進而推動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實現“場景全能”。
“此前,行業普遍認為,激光雷達的分辨率比毫米波雷達高很多倍,不在一個數量級。但現在,我們現有4D成像毫米波雷達的角分辨率小于1度甚至0.1度,接下來,隨著發射接收通道的增加,這個差距還將持續縮小。”蔣宏告訴記者。據悉,德州儀器2017年就發布了第一代毫米波雷達,今年年初又推出全新77GHz的4D毫米波雷達AWR2944,后者不僅保持了對測距測速的精準度,而且在角度分辨率方面有很大的提升,能夠把雷達系統的尺寸減少30%,并通過4發4收提升了分辨率,提升了綜合性能。
自動駕駛不能依靠單一傳感器來實現,已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多傳感器融合被認為是邁向高級別自動駕駛的主流方案。屈操表示,通過近兩年上市的新車可以看出,雖然車企、自動駕駛公司都在進行差異化技術路線布局,但都在有針對性地做“加法”,隨著軟硬件解耦趨勢下硬件預埋和OTA需求的出現,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等新一代傳感器都進入了自動駕駛系統配置清單。
“不同產品間有互補性,包括激光雷達在內的很多新技術也在快速發展,這是行業發展產生的必然需求,在車企方面,激光雷達也仍然作為一些高級別自動駕駛的選項。”蔣宏也表示。
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獨立研究員曹廣平認為:“未來,各技術路線發展結果究竟如何,一方面取決于自身技術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要看實際場景下與不同產品的充分競爭。”在他看來,作為傳統毫米波雷達的升級版,4D毫米波雷達擴大了應用場景,再加上對比激光雷達有一定的成本優勢,因此成為了激光雷達的競爭者。
市場整體尚處發展初期
“我們認為,4D毫米波雷達的規模化落地馬上就要來了。在市場化方面,目前技術趨于成熟,有許多種創新的算法都在產品化過程中。”蔣宏告訴記者,不少車輛已有配裝的需求,不僅5R1V配置車型的長距離前向雷達需要具備4D成像功能,中短距離的角雷達也有強烈的4D成像需求,自動泊車、L3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更是把4D成像作為剛需,“去年開始,4D毫米波雷達已有很多產品裝車路測并準備量產。”
不過,現階段,擺在4D毫米波雷達量產之路上的難題還有很多。屈操表示,4D毫米波雷達還未形成統一的技術路線,存在“級聯+MIMO”、“ASIC專用芯片”、“軟件定義雷達”等多種技術路線,今后,隨著需求的快速增長,不同路線均存在商業化的可能。
“針對4D毫米波雷達的行業規范及標準、點云數據標準化功能應用挖掘等,還需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推動。”屈操進一步指出,“去年以來,眾多新能源車企和傳統車企相繼宣布推出配裝4D毫米波雷達的量產車,但市場整體尚處于發展初期,成熟產品還不多,需要供應商與車企經歷一段共同開發的周期。”據悉,目前,威孚高科著力提升毫米波雷達關鍵技術能力,已建立相關實驗室,并與國外研發機構長期開展技術合作。
4D毫米波雷達的規模量產,除了要有成熟的技術和產品外,成本也是繞不開的話題。“客戶追求的是產品性價比。未來,我們的產品規劃會更多貼近客戶的實際需求,進行相應的對接和規劃。”蔣宏說。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汽車產業排行榜
-
2022-05-30 09:40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汽車產業熱門推薦
-
2022-05-30 09:40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