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熱門:實驗室里需要幾個人? 現代技術讓實驗室更有“智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發展科學既是在完善人類對于世界的認知,強化人類探索知識的能力,還是在促進文明的發展與傳承。而發展科學的過程便是科學研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科研是生產知識的社會活動,進行科研的場所是實驗室,參與科研的是人,使用到的工具是科學儀器。但事實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在科學成果互相影響下,從實驗室開始關于科研的許多“常識”都在慢慢的發生改變。
就好像,如果現在我問大家“實驗室需要多少人才能運作起來”,大家多半會陷入沉思,因為隨著智能化和自動化的發展,許多工作被簡化的同時,實驗室對于人數的要求也越來越小。但事實上,結果可能比想象的還要“離譜”,因為如今的實驗室,有時候即便沒有人也可以進行實驗工作。
聽起來似乎有些天方夜譚,但是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加持下事實就是如此,甚至這種不需要人的實驗室已經出現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機器化學家實驗室。根據相關報道介紹,這家實驗室內很少能見到身穿白大褂的實驗操作人員,有的則是一臺會做實驗的機器人。機器人會使用機械臂,“手握”試管,稱量取樣,配制試劑……甚至因為本身與網絡連接,因此其“大腦”中堆滿需要參考的“知識”能夠很快的分析實驗過程與實驗結果,優化實驗工作,提升科研效率。
當然并不是說有了機器人化學家就不需要科研人員了,準確的是,這種無人實驗室的成功,恰恰給后續實驗室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包括化學研究在內,隨著人類認知水平的不斷發展,如今的科學日益復雜化、高維化,而科學研究的本質則是格物致知,是一個不斷提問、論證的過程,其中避免不了失敗在嘗試的過程。換言之,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這種過程也會越來越復雜,越來越耗費時間。
但借助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許多篩選和驗證的工作就可以通過機器來實現,從而將研究工作的重心,進一步集中到技術發展與擴展上。不僅如此,像是材料配比這種可能性多,依賴人工無法解決的問題,也可以獲得一個相對合適的解決方案。
此外,“機器人科學家”本身也是科研技術的一種重要體現,除了人工智能之外,背后還涉及到機械工程學、傳感器技術等領域的成果。相信未來白大褂的實驗操作人員身邊會出現越來越多伸縮著機械臂的機器人科學家輔助他們工作,為科研的發展再添一份力。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企業品牌排行榜
-
2023-04-26 14:57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企業品牌熱門推薦
-
2023-04-26 14:57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