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汽車產業悄然轉變 方紅衛會成就西安新能源汽車之都嗎?
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浪潮的到來,正在讓汽車產業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百年難遇的科技變革讓國內不少正在謀求經濟轉型升級的歷史名城,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陜西西安就是其中一個。前不久,西安市發布了《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目標是到2025年,將西安打造成全國一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產業發展實現“一躍升四突破”。
說到國內汽車工業城市,北有吉林長春、南有廣東廣州、東有上海、西有四川成都、中有湖北武漢,恐怕很少有人會想到陜西西安這座歷史名城。這難免讓人懷疑,在與上述城市汽車工業的競爭過程中,西安有戲嗎?結論雖不好下,但如今的西安,確實多了一個更有希望勝出的理由,那就是迎來了一個很懂汽車的新領導——方紅衛。
汽車“老兵”只需要“合適舞臺”
11月7日,就在《實施意見》發布后的第4天,西安市召開領導干部會議,宣布了西安市委主要領導職務調整的決定:中央批準方紅衛同志任陜西省西安市委書記;陜西省委決定,方紅衛同志任西安市委委員、常委。
對于熟悉汽車行業的人來說,方紅衛這個名字并不陌生。1989年,從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汽車專業畢業后,方紅衛放棄了讀研,毅然選擇了當時發展相對困難、人才也更缺乏的陜汽。“在陜汽可以干更多的事,有更多的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方紅衛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袒露心聲,“對于年輕人而言,給你機遇和平臺,讓你大顯身手比錢財要重要很多。我不需要一個大舞臺,也不需要一個小舞臺,我需要一個正合適的舞臺度過人生中最青澀的年代。”
其實,當時的陜汽并不是一個清華高材生就業的好選擇。據方紅衛回憶,陜汽集團的年銷量不過兩三萬輛,那幾年的工作重點就是“找飯吃”。獨立之后,陜汽既沒有趕上各種利好的國家政策,當地政府又無法提供資金支持,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好在通過幾次重大的資產重組,陜汽后來發展成了轄有17家子公司的企業集團,自此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2008年,方紅衛接任陜汽董事長,對于當時的任命,他用了4個字來形容——臨危受命。因為在他上任后的第二年,全球便爆發了金融危機,市場萎縮,造車利潤降低,必須尋找新的商機。嗅覺敏銳的方紅衛看到了服務這塊“藍海”,果斷提出要從傳統的制造企業向服務型制造企業轉型。今天看來,方紅衛的理念是超前的,在那個大家都為了賣車而爭得“頭破血流”的年代,他居然提出,“所謂的產品、技術都是表象,歸根結底是要從客戶的角度出發為客戶著想”,并早早地開始提供汽車金融服務,贏得了大量用戶的信賴和肯定。
西安汽車產業悄然轉變
2014年年底,在陜汽舉行的2015年度商務年會上,方紅衛表示,陜汽已完成向服務型制造商業模式的轉變,正致力于進行O2O互聯網平臺的升級服務。當時的他,以前所未有的底氣和自信,滿懷豪情地憧憬著陜汽的新未來。然而,世事難料,夢想還未落地,2015年,他就離開了汽車行業。隨后,方紅衛歷任陜西寶雞市委常委、副市長,渭南副市長和漢中市代市長、市長。盡管不再是“汽車人”,但他從未離開過陜西這片土地。在做“地方官”的幾年間,他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懂經濟、懂管理、懂市場且在重點領域富有專業性,成了這名國企高管轉任“地方官”最鮮明的特質。
在方紅衛轉戰三地的同時,西安的汽車產業悄然發生了變化,開始積極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落子布局:2017年,陜西以建成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為目標,提出了“300萬輛”的產能計劃。當年,西安的汽車制造業不負眾望,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大關,成為西安工業首個千億級產業;2018年,西安連續出臺《西安市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西安市汽車產業鏈發展推進方案(2018~2025年)》和《關于推進汽車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等一系列文件;2019年12月,西安出臺《關于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的實施意見》,提出依托經開區、高新區、西咸新區,打造3個汽車產業集群,加快關鍵零部件研發生產,提升產業配套能力,推動傳統汽車向高端、節能方向邁進;2020年,西安關注到新能源汽車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于10月發布了《西安市推進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0~ 2022年)》,明確到2022年底,全市將基本建成適度超前、車樁相宜、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確保滿足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服務需求。
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西安市生產總值(GDP)實現了5個千億級跨越,2020年正式步入“萬億城市俱樂部”,達到10020.39億元。但在6座新晉的GDP萬億俱樂部城市中,福建泉州、山東濟南、安徽合肥和江蘇南通等都是“勁敵”,西安并沒有絕對的優勢,同時還面臨著經濟下行壓力疊加疫情防控的不確定性。可以說,西安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節點,新能源汽車產業很可能會成為促使這座古城再向前一步的重要支撐。
兩個“汽車夢”相遇
審視當下的西安,產業基礎已經基本打牢,產業鏈布局也相對完整,形成了“一南一北”兩大汽車產業集聚區:城南以高新區、鄠邑區為依托,比亞迪、南京金龍開沃為支撐,形成集汽車新技術研發、應用、測試為一體的高新區汽車產業集群;城北則以經開區、秦漢新城、高陵區為依托,并以陜汽、吉利、寶能汽車為支撐,形成集商用車、乘用車和汽車零部件為一體的渭北汽車產業集群。截至2020年底,西安擁有規模以上汽車生產企業86家,從業人員約8.5萬人,總資產達1000億元。
當然,短板與不足同樣突出。一方面,西安汽車產業規模和聚集程度低,2020年陜西省整車產量為62.83萬輛;另一方面,西安零部件生產企業數量多、規模小且分散,本地配套率低、體系水平不高,難以形成聚集效應。除了陜汽、比亞迪等大型車企外,西安多數企業自主開發能力薄弱,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掣肘當地汽車產業做大做強。
在提及西安正極力打造新能源之都時,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西安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優勢在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但劣勢在于西北地區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較低。不過,隨著近段時間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的擴大,西安似乎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乘聯會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7個月,西安新能源汽車銷量(含商用車和專用車)分別為21271輛、25791輛、18027輛和20179輛。可以看出,今年西安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在去年的基礎上,實現較大增長。
在這個時候重回西安的方紅衛,肩上擔子不可謂不重。但與此同時,能換個身份圓另一個更大的汽車夢,也未嘗不是一種幸運,畢竟方紅衛一直都在關注汽車,心中的汽車夢從未放下過。公開信息顯示,在寶雞任職時,方紅衛曾多次調研陜汽、法士特等龍頭企業及縣級工業園區;在漢中時,他于去年率隊赴粵港澳大灣區招商,與陜汽控股、航盛電子、銳明技術等簽署了汽車電子產業戰略合作協議;剛“掌舵”西安,方紅衛就會見了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并在11月15日前往經開區調研工業經濟發展工作時,先后來到了吉利汽車西安制造基地和陜汽重卡擴能項目建設現場,提出要著力做大做強做優汽車、新材料新能源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十四五”期間,機遇無限,挑戰艱巨,具備專業知識背景、工業體系出身、深諳創新驅動內涵的方紅衛,能否帶領西安沖出重圍,把西安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值得期待。
實習編輯:高晨旭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汽車產業排行榜
-
2021-11-29 10:23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汽車產業熱門推薦
-
2021-11-29 10:23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