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造電子皮膚重建觸覺 新技術聯系傳感器與大腦_環球熱議
(資料圖)
傳感器是現代工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智能制造以及物聯網等現代化技術的基礎,可以說,傳感器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在經濟建設中意義重大,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科研、醫療等領域。
如今,我們生活中傳感器隨處可見,它在許多時候代替我們承擔著感知世界探索世界的任務,我們也因此收獲了許多重要的突破。而就在最近傳感器技術似乎有了新的突破,這項突破便是“人造柔性電子皮膚”。
仿生生物皮膚一直以來都是熱門的課題,它的研究進展影響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與醫療技術的發展。在不少課題中,仿生生物皮膚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用于修復受損肌膚、延緩皮膚老化的未來技術。但一直以來,這項技術都存在兩個難點:生理排斥以及操作邏輯。
其中操作邏輯上的難點其實源于傳感器信號與大腦信號之間的差異。
人造電子皮膚之所以能夠像傳統皮膚一樣感知物體的體積、重量、溫度,是因為其中使用了柔性壓力傳感器與柔性溫度傳感器。但是,傳感器在傳遞信號的時候,采用的電信號是基于計算機邏輯的,與大腦信號并不相同。因此假設用這類人造電子皮膚來制作假體皮膚,它所具備的“感覺”并不能傳遞給患者。
而就在最近,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成功用電子電路、壓力和溫度傳感器制造了一種新型人造柔性電子皮膚貼片,這種貼片可以將壓力或熱量傳感器的信號轉換為大腦信號,從而解決上述難題。并且,該團隊成功在大鼠的測試中,通過人造柔性電子皮膚刺激大鼠實現踢腿。
不僅如此,由于大腦信號本身是微弱的電信號,因此新的人造柔性電子皮膚所需施加的電壓也僅僅只有傳統人造電子皮膚的六十分之一,有效的避免了過熱問題,續航和使用時候患者的舒適度也得到了理論上的提升。
當然這項技術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處理信息的方式上與真實皮膚依舊存在差異,所能感受到的信息以及對信息的篩選能力也無法像真實皮膚那樣具體且復雜。此外還有前文提到的生理排斥問題。換言之,想要將這種“人造柔性電子皮膚”用于大面積代替真實的皮膚,還有許多難題需要突破。但它的出現確實推進了助柔性電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甚至脫離人造皮膚本身,他對于電子產品的發展意義同樣重要。新技術聯系傳感器與大腦的同時,或許也將柔性電子技術與時代更緊密得聯系了起來。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企業品牌排行榜
-
2023-05-22 12:03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企業品牌熱門推薦
-
2023-05-22 12:03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